ECOC 2025 技術焦點:Synopsys 談 448G 電氣介面在 AI 網路光學中的角色
- drshawnchang
- 10月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前言
在光學會議上談電氣介面似乎有點「不合群」,但事實上,光學與電氣介面是緊密耦合的。無論是 Pluggable 光模組、CPO (Co-Packaged Optics),還是未來 chiplet 化的架構,都必須依賴高速電氣介面將訊號送入與送出光學引擎。
Synopsys 在 ECOC 2025 的演講指出:448G 電氣介面將是 AI 網路的關鍵拐點,因為它同時決定了 調變方式、FEC 編碼、傳輸距離、以及光模組設計的取捨。
內容
1. 為什麼電氣介面仍然重要?
功能定位:即使未來全面光化,電氣介面仍是 GPU/ASIC 與光模組之間的必要橋樑。
AI 網路需求:
Scale-Up:機櫃內 GPU-to-GPU,需要極低延遲與高 Radix(大規模直連)。
Scale-Out:跨機櫃/機房,需要更長距離與高可靠性。
挑戰:銅纜的傳輸距離已從 7m → 5m → 3m → 2m → 1m 不斷縮短,光學必然介入,但電氣介面仍是決定效能的核心。
2. 448G 的難度
比 200G 更困難:信號完整性、封裝、走線損耗更嚴苛。
調變方式:
IMDD 光學 已趨向 PAM4。
電氣端仍在爭論:PAM4 還是 PAM6/PAM8?不同調變會影響 FEC 與系統延遲。
FEC 影響:
歷史上光學端常接受電氣端定義的 FEC(如 RS-FEC)。
在 448G 時代,可能需要新的 FEC 編碼,平衡 誤碼率、延遲與功耗。
3. 電氣互連的演進路徑
被動銅纜 (DAC):功耗最低,但 reach <1m。
有源銅纜 (ACC/AEC):透過 re-driver 或 re-timer 延長距離,但增加功耗。
共封裝銅 (Co-Packaged Copper):被認為是「必然選項」,在 CPO 架構中縮短電氣走線,降低損耗。
👉 結論:電氣介面不會消失,而是逐步轉向 短距離 + 高效能 + 與光學緊密耦合 的角色。
4. 光電協同設計
Gearbox Approach:兩個 200G lanes → 一個 400G lane,成熟但效率有限。
CPO 極端願景:一切電氣介面消失,完全由光子 chiplet 承擔,但需要巨大架構轉變。
現實結果:混合架構(Pluggable + CPO + Co-Packaged Copper),需要光電協同優化。
5. 未來的關鍵挑戰
調變與編碼選擇:PAM4/PAM6/PAM8 與對應的 FEC。
電氣介面簡化:隨著光學更靠近 ASIC,電氣通道縮短,系統設計更容易,但需新封裝技術。
材料展望:目前仍以 CMOS 為主,但未來可能需要 複合半導體 (如 InP/GaAs) 來突破極限。
總結
Synopsys 的觀點揭示:
448G 電氣介面是必然挑戰,比 200G 難度更高。
電氣與光學緊密耦合,決定了調變、FEC 與光模組設計方向。
混合互連將長期存在:被動/有源銅纜、Pluggable、CPO 將共存,依應用場景取捨。
未來需光電協同設計:不只是單一技術,而是系統級整合。
材料創新仍在前方:目前硅仍可延續,但長遠可能需要複合半導體。
整體而言,Synopsys 提醒產業:AI 網路的瓶頸不只在光學,而在光電交界。448G 電氣介面將是下一代資料中心能否順利邁向 1.6T/3.2T 的關鍵基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