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COC 2025 技術焦點:Cisco 談 Terabit 世代交換機設計

前言

隨著 AI 工廠與超大規模資料中心的崛起,網路正在進入 Terabit 世代。這不僅是速率的提升(100G → 200G → 400G/lane),更代表整體系統在 功耗、熱設計、互連技術上的深刻變革。Cisco 在 ECOC 2025 的演講中,分享了他們對交換機架構的觀察,涵蓋 ASIC 演進、銅纜與光學互連的取捨、400G SerDes 的可行性 以及 CPO 與可插拔方案的並存


內容

1. 從前端網路到 AI 工廠:需求的演變

  • 前端網路:傳統上以 CPU 為核心,規模有限。

  • AI 工廠:GPU 成為運算核心,需模擬「單一超大處理器」,推動 Scale-Up(機櫃內 GPU 高速互連)與 Scale-Out(跨機櫃叢集連接)。

  • 挑戰:每一次速率翻倍都伴隨著 ASIC 容量、I/O 密度與散熱需求的急劇增加。


2. ASIC 的演進與功耗挑戰

  • 歷史路徑:從 640G ASIC → 400T ASIC,約 640 倍成長

  • 功耗趨勢:總功耗上升 ~119 倍,遠低於容量成長,顯示能效改善。

  • 瓶頸

    • ASIC 本身受益於摩爾定律,提升約 42 倍。

    • 互連 (IO) 功耗 卻上升 ~175 倍,成為主要壓力來源。

👉 關鍵觀察:交換機的真正挑戰不在 ASIC 設計,而是如何「把資料從晶片送出去」。


3. 銅纜 vs. 光學:功耗與距離的取捨

  • 銅纜 (DAC/ACC)

    • 最低功耗,適合短距離(晶片間、機櫃內)。

    • Reach 限制明顯。

  • 光學 (Pluggable / CPO)

    • 適合中長距離,但需付出更高功耗。

    • Power 與 Reach 呈現 trade-off。

  • 新嘗試

    • LPO/LRO:部分線性方案,降低功耗。

    • CPO:共享雷射、減少重定時,提升能效。


4. Scale-Up vs. Scale-Out 的設計差異

  • Scale-Up (機櫃內)

    • 需求:高密度、短距離、低延遲。

    • 解法:大量 lanes,優先使用銅纜,必要時結合短距離光學。

    • 熱設計:液冷逐漸成為必要。

  • Scale-Out (跨機櫃/跨機房)

    • 需求:中長距離、可擴展性。

    • 解法:主要依賴光學傳輸(IMDD / Coherent),可插拔與 CPO 並存。

    • 散熱:需兼顧氣冷與液冷,模組設計必須能適應不同設施條件。


5. 邁向 400G SerDes 的需求

  • 現況:200G SerDes 正在落地,400G SerDes 成為 Terabit 世代的必然方向。

  • 挑戰

    • 需要 新一代連接器,現有 OSFP/QSFP-DD 無法支援。

    • 必須同步考量 電介面與光介面,避免產業分裂成多個不相容規格。

    • 功耗與信號完整性將是設計關鍵。


6. CPO 與可插拔的雙軌制

  • CPO:功耗效率高,但靈活性差,需在 ASIC 設計階段即決策。

  • Pluggable:靈活度高,適合不同場景,仍將長期存在。

  • Cisco 觀點:兩者將並存,未來系統需同時支援 銅纜 + 光學、CPO + Pluggable,形成「雙軌架構」。


總結

Cisco 的演講強調,Terabit 世代的交換機設計是一場 系統級的綜合挑戰

  1. ASIC 演進雖然持續,但 IO 與功耗才是瓶頸

  2. 銅纜與光學將長期並存,需根據距離與能效選擇最優方案。

  3. 400G SerDes 與新型連接器是未來 5 年的產業關鍵任務。

  4. CPO 與可插拔並存,真正落地需同時考慮 經濟性、架構性與市場收斂

這場演講提醒產業:技術突破必須回歸經濟與架構現實,唯有在功耗、可靠性、成本三者中找到平衡,Terabit 世代的交換機才能真正成為 AI 工廠的基礎設施。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留言


  • Facebook
  • Instagram

©2021 by DRFLYOUT.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