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MC台積電邁入矽光子時代:從電路設計者的視角看三大技術革新。OFC2025
- drshawnchang
- 4月22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前言
在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成為推動AI資料中心與高速傳輸革命的關鍵技術之際,TSMC作為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正悄悄地建構起一套完整的矽光子製造與整合生態系。本次演講TSMC分享其在公司內部參與「設計與製程協同優化」的經驗,並介紹三項劃時代的技術發展,以及對電路設計者帶來的創新機會。
📌 TSMC的三大技術突破
1️⃣ 矽光子製程平台
TSMC已開發出可量產的矽光子製程節點,並選擇使用「成熟製程」以降低成本與掩模複雜度。
提供完整的PDK,包含光學耦合器(grating / edge couplers)、調變器(microring / Mach-Zehnder)、波導、光偵測器與多工元件等。
支援與電子電路聯合模擬(co-simulation),整合主要EDA供應商。

2️⃣ SOIC-X 高密度3D互連技術
是一種極短距離、極高密度的晶片間互連技術,間距小於15 µm,厚度低於10 µm。
通過TSMC量產認證,適用於高速數據傳輸的晶片堆疊設計。
可有效提升傳輸密度、降低封裝尺寸與功耗。

3️⃣ COUPE(Compact Universal Photonic Engine)
將電子與光子IC垂直堆疊:上層使用先進CMOS節點(如N7),下層則為矽光子平台(如N65)。
中間以SOIC-X互連技術做超短連接,大幅縮小面積並提高傳輸效率。
提供低功耗、高頻寬且高整合度的封裝解決方案,適用於資料中心與AI硬體。

🛠 對電路設計者的機會與啟發
短互連距離帶來的新架構可能
因為電連線極短,可免除終端匹配(termination)與等化電路(CTLE)。
模擬顯示100 GHz下僅有0.3 dB損耗。
電感密度革命:垂直雙層與3D電感
雙晶片設計可將上下金屬層各自做電感堆疊,提升電感密度。
利用垂直導通通孔(vias)與互連線構成「垂直電感」,幾乎不占用水平面積。
特別適用於分布式放大器等面積敏感的射頻/光通訊電路。
主動元件設計創新
開發新型低雜訊T.I.A.(Cherry-Hooper 架構)與高擺幅Driver(參考Intel設計)。
為Micro-ring Modulator開發主動溫控系統(thermal tuning loop),補償製程與溫度偏移。
🔍 Q&A 實錄亮點
光耦合方式: TSMC提供grating與edge兩種coupler,前者對準容忍度高但損耗較高,後者頻寬寬但對準困難。
電容議題: 有學者指出,短距離互連有助於降低電容(低至6–7 fF),有利於降低功耗與雷射功率需求。
垂直電感: 利用TSMC互連結構與vias構建,對於高速應用提供數百pH的實用電感值。
結語
TSMC透過「矽光子製程」、「SOIC-X互連」與「COUPE整合封裝」三大創新,正打造下一代光電整合平台。這些技術的成熟不僅為高速傳輸帶來突破,也為模擬設計與3D封裝開啟全新視野。對電路設計者而言,這不再只是製程的進化,而是一場設計自由度的大解放。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