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CON2025_Silicon Photonics Summit_TSMC
- drshawnchang
- 9月1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前言
隨著人工智慧(AI)、雲端運算與高效能計算(HPC)的快速發展,資料中心對於頻寬與能效的需求急速上升。傳統電子訊號傳輸(electrical interconnect)逐漸遇到瓶頸,不論是在速度、能耗,或是面積利用率上,都難以持續支撐規模化的資料流量。
在 SEMICON 2025 矽光子高峰會(Silicon Photonics Summit) 上,台積電的黃欣芬博士分享了台積電在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 SiPh)領域的最新突破,並介紹了自家開發的 COUPE(Compact Universal Photonic Engine) 平台。這場演講不僅展現了台積電的製程優勢,也揭示了矽光子如何成為下一代 AI 與資料中心基礎建設的關鍵技術。
內容
為什麼矽光子是解方?
傳統電子互連(copper interconnect)若要提升頻寬,主要依靠「增加導線數量」或「提高訊號速率」。但這樣的方式有三大限制:
導線數量有限:增加導線會占據更多空間,造成系統設計困難。
能耗過高:高速傳輸需要更大的驅動電流,導致整體功耗急遽上升。
訊號衰減:電訊號在長距離傳輸時容易衰減,造成可靠度下降。
相較之下,矽光子具備以下優勢:
多維度擴展:可同時增加波長數(WDM)、提高單波速率、導入新調變方式。
能效更佳:光訊號在傳輸過程中衰減小,單位能耗大幅低於電訊號。
高整合性:能與現有 CMOS 製程兼容,降低成本並加快商用化。
因此,矽光子被視為資料中心與 AI 時代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
台積電矽光子平台:COUPE
台積電的 COUPE 平台 充分展現其在製程與封裝上的整合實力:
EIC 與 PIC 混合鍵合
採用 銅對銅直接鍵合,將電子晶片(EIC)與光子晶片(PIC)緊密結合。
降低寄生電阻與電容效應,提升高速傳輸效能。
光學耦合方式
光柵耦合器(Grating Coupler):支援垂直入光,適合晶圓級測試與多通道擴展。
邊緣耦合器(Edge Coupler):提供低損耗特性,適合高效能應用。
光調變器(Modulator)
Mach-Zehnder 調變器(MZM):設計成熟,穩定可靠,適合高功率與高溫環境。
微環調變器(MRM):體積微小、能效高,但需額外熱調控以保持共振波長。
光檢測器(Photodetector)
採用鍺材料製成,可達到 >110 GHz 頻寬,支援 224 Gbps 傳輸速率。
氮化矽(SiN)低損耗波導
經過優化後,能在低溫製程中實現超低損耗,並支援多波長通道(可分離 16 個、僅 1 nm 間距的波長)。
設計工具與 PDK
台積電針對矽光子開發提供 完整的 PDK(Process Design Kit):
元件庫涵蓋波導、耦合器、濾波器、調變器、檢測器、共振腔等。
支援電光共模擬,可同時考慮 電學效應、光學效應、溫度效應。
開發者可透過模擬提前驗證設計,降低流片風險,縮短研發週期。
這意味著設計公司或系統商可以更快將矽光子元件導入產品,形成良好的 生態鏈(ecosystem)。
台積電的 3D 光子引擎設計
除了 2D 平面整合,台積電也展示了 3D 光子引擎設計:
透過垂直堆疊方式優化 EIC 與 PIC 的配置。
在保持高效能的同時,縮小系統體積,為 AI 加速器、伺服器與網路交換器提供更彈性的解決方案。
未來展望
黃博士在演講最後指出,未來矽光子的發展方向包括:
速度:支援更高速的通道,邁向 Tbps 級應用。
材料:引入新型光電材料,提升效率與穩定性。
頻寬:探索 相干 WDM(Coherent WDM),以突破傳統 WDM 的限制。
能效:透過進階封裝與系統整合,持續降低每 bit 的能耗。
總結
從黃博士的演講可以看出,矽光子已從研究走向實際應用。台積電憑藉製程優勢,推出 COUPE 平台,結合 EIC 與 PIC,在光輸入/輸出、調變器、檢測器、低損耗波導等方面展現強大實力。
這不僅能滿足 AI 與資料中心對頻寬與能效的需求,也為未來更高速、更節能的運算基礎設施鋪路。隨著新材料、相干技術與 3D 整合的引入,矽光子將持續推動運算能力的極限,並成為半導體產業邁向 永續與高效能 的核心引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