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P Global Summit 2025_UALink_Applications and Use Cases for UALink: Enabling Efficient, Open Networking for AI Scale-Up Systems
- simpletechtrend
- 11月3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前言
在 2025 年的 OCP 全球高峰會上,UALink Consortium 成為最受矚目的開放標準之一。這個由 AMD、Intel、Broadcom、Cisco、HPE、Meta、Microsoft、Arista、Dell、Supermicro、Astera Labs、Synopsys 等公司組成的聯盟,正試圖定義一個 AI 時代的 Scale-Up 互連協定。
這場由 Astera Labs、Intel、Synopsys、Upscale AI 等公司共同參與的專家座談會,深入探討了 UALink 的發展動機、技術設計、與與其他開放組織(如 OCP、UEC、Ethernet Alliance)間的協作。
簡而言之,UALink 代表業界對「GPU-to-GPU 開放互連」的共識性回應——它要打破封閉的專有架構,為所有廠商提供一個可互通、可量產、可演進的 Scale-Up 標準。
內容
1. 為什麼需要 UALink?
來自 Synopsys 的代表指出,隨著 AI 模型的規模持續擴大,「叢集(Cluster)已經是新的電腦」。
在過去的世代中,單一 GPU 晶片的效能成長僅約 2 倍;
但當這些 GPU 以叢集方式互連時(如 NVIDIA NVL72 架構),整體效能可提升 30 倍以上。
這代表 Scale-Up Network 本身已成為效能關鍵。然而,目前的專有解決方案(例如 NVLink、Infinity Fabric)都由單一廠商控制,缺乏開放生態。
UALink 的目標就是在這個層面上建立共同語言——讓任何 GPU、XPU、Switch 都能以標準協定互連。
2. 技術核心:開放、低延遲、高能效
UALink 採用現有的 IEEE 802.3dj (200G/lane) 實體層,並在傳輸層上增強了封包效率與安全特性。
其特點包括:
極高的頻寬效率:以最低協定開銷實現最大吞吐;
低功耗架構:以能效為核心設計(power-aware networking);
機密運算(Confidential Compute)支援:安全功能直接內嵌於協定層,而非額外加層。
Astera Labs 指出,**「頻寬效率與功耗密度的最佳化」**是 Scale-Up 網路成敗的關鍵,
若網路協定本身效率不足,就會導致額外的開關端口、光模組、銅纜與能源浪費。
而 UALink 以「Bandwidth Efficiency First」為核心理念,企圖在效能與功耗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3. 開放標準與生態策略
UALink 聯盟的成員強調這是一個「社群式的開放協作模式」。
與 PCI-SIG 類似,UALink 也將推出:
Integrator’s List(互通清單):所有通過驗證的設備將列於名單上,以確保互通性;
原型平台(Prototyping Platform):由 Synopsys 提供,用於多家廠商間的 FPGA 模擬與 Layer 3/4 測試;
Interoperability Events(互操作活動):與 Ethernet Alliance、OCP 共同舉辦,促進早期晶片間聯測。
這樣的運作模式,讓新技術能在 1 年內完成規範制定,遠快於傳統標準組織(PCIe 約需 3–4 年)。
4. 時程與落地計畫
2024 Q4:Synopsys 已釋出 UALink Controller 與 PHY IP;
2025 Q3–Q4:首批 Tape-Out 客戶(晶片設計廠)預計完成樣品;
2026 年底:第一波支援 UALink 的 GPU 與 Switch 可望出貨。
Upscale AI 補充指出,首要目標是「建立可互通的多廠商生態系」,
即使用者能自由組合不同品牌的加速器與交換晶片,依舊能實現高速 Scale-Up Fabric。
5. 與其他標準的協作
UALink 並非孤立存在。
它與 OCP、UEC、DMTF、Ethernet Alliance、IEEE 802.3 等組織均有技術交流。
OCP 提供整體 Rack-Level Integration(電力、散熱、系統結構);
UEC 定義 Ethernet Scale-Up Transport Layer;
DMTF 與 SONiC 提供 管理層與抽象層支援。
換句話說,UALink 專注於 Layer 1–3 的 Scale-Up Interconnect,
並與 Ethernet-based Scale-Out 網路互補,而非競爭。
6. 與 Ethernet / Ultra Ethernet (UEC) 的關係
現場觀眾特別詢問:「UALink 與 Ethernet-based EON 或 Ultra Ethernet 有何不同?」
Intel 的代表明確說明:
「Ethernet 仍是主流,但其封包開銷、延遲與功率在 Scale-Up 層面並不理想。UALink 在這些面向上進行根本優化。」
Broadcom 的代表則補充:
Ultra Ethernet 在 Layer 4 提供新的傳輸協定方向;
UALink 則是 針對 Layer 1–3 重新設計的低延遲專用通訊層;
兩者最終可並存,分別應用於不同層級的 GPU Fabric。
這種分工也暗示了未來資料中心網路將出現 分層互連架構:
CXL / PCIe:Chip-Level (Coherency)
UALink:Rack-Level (Scale-Up)
Ethernet / UEC / EON:Data Center-Level (Scale-Out / Across)
7. 產業願景:讓「叢集」成為新電腦
座談最後的共識是:
「Rack will become the new unit of AI.」
AI 的未來不是單一 GPU,而是一整個可組合、可擴展的叢集。
UALink 代表著一個讓所有公司都能參與的開放平台,
它將 GPU、FPGA、Memory、Switch、NIC 全部整合在統一協定之下,
讓 Scale-Up 網路從封閉走向開放,從 proprietary 走向 ecosystem。
總結
UALink 的出現,是對 AI 基礎設施開放化 的具體實踐。
它不只是另一種互連技術,而是一場產業價值觀的轉變——
從「單一廠商專屬」走向「多方共創」,從「硬體競爭」走向「協同生態」。
在 2026 年之後,當支援 UALink 的晶片與交換機陸續推出,
AI 系統設計者將能在同一個開放協定上自由選擇供應商,
這對整個產業的成本、速度與創新能力,都是一次結構性的釋放。
延伸觀點
技術影響
UALink 為「AI Scale-Up Fabric」建立了真正開放的 Layer 1–3 標準。
它將成為 CXL(記憶體一致性) 與 Ethernet(資料中心網路) 之間的橋樑,
形成三層式架構:CXL ↔ UALink ↔ Ethernet。
供應鏈觀察
Synopsys 提供 IP、Astera Labs 專注 Retimer、Broadcom 與 Intel 主導交換晶片。
這個聯盟的合作結構,幾乎對應整個 AI Compute Stack,
意味著 UALink 有潛力形成 開放式 GPU Fabric 生態圈。
市場趨勢
UALink 的崛起,將挑戰封閉架構(如 NVLink)的壟斷地位。
若 2026 年首批實作成功,它可能成為 AI Cluster 標準規格之一,
並與 UEC/EON 並行形成「開放 vs 專有」兩大生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