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CP Global Summit 2025_Amphenol_Thinking Outside the Rack: Scaling Up with Optical Interconnects

前言

在 OCP Global Summit 2025 上,Amphenol 提出了對未來 Scale-Up 架構中光互連 (Optical Interconnect) 的新觀點。

這場演講由 Amphenol 標準與技術總監 Sam Kosis 主講,主題聚焦於:「如何在機架內 (Inside the Rack) 與機架之間 (Outside the Rack) 導入更多光學連線,並在短距離高速傳輸下找到銅與光的最佳交界點。」

Amphenol 的核心訊息很明確:

隨著 AI 集群密度與功耗暴增,短距光互連 (Short-Reach Optics) 將不再只是高速乙太網路的延伸,而是 Scale-Up 計算架構的新骨幹。

內容

1. 從 PCIe 到光互連:Scale-Up 架構的新演化

Amphenol 回顧了近年 OCP 社群中關於 PCIe 延伸架構 (Extended PCIe Interconnect) 的研究。

早期研究設定:

  • 銅纜可達 1m

  • 主動銅纜 (AEC) 可達 3m

  • 光連線則能延伸至 12m(延遲受限於記憶體應用需求)

但隨著 retimer 技術的成熟,銅纜實際可達 2–7 公尺。這使得原本屬於光學應用的距離被電連線部分取代。

然而,當機架功率密度與頻寬進一步提升時,光學短距應用的需求重新浮現。

Amphenol 指出:「短距光互連的出現,代表我們從以 CPU 為中心的伺服器時代,正式進入以互連為中心的加速架構時代。」

2. Scale-Up 與 Scale-Out 的架構邏輯

Amphenol 將現今的資料中心架構明確區分為:

  • Scale-Up:在同一機架內將運算、記憶體、儲存、GPU 以高速連結整合成「Composable Fabric」。

  • Scale-Out:跨機架連接多個節點形成大型叢集。

而光互連的角色正在從傳統的 Scale-Out(長距乙太網)逐步滲入 Scale-Up 層,成為連接 GPU、CXL、PCIe 與 UALink 的中短距通道。

這意味著:未來 AI Cluster 的光路將不再只在交換機之間,而會延伸進整個運算模組與記憶體架構內。


3. CPO vs Pluggable 的分歧

Amphenol 指出,過去 18 個月產業的討論幾乎演變成「CPO 封裝 vs 可插拔模組 (Pluggable)」的二元爭論:

  • 支持 CPO 的陣營主張:

    • 封裝密度高、功耗低、效率更好。

  • 支持 Pluggable 的陣營則強調:

    • 成本更低、維護性高、量產性成熟。

Amphenol 的結論是:

「CPO 不會完全取代 Pluggable,兩者將根據 SerDes Reach(電通道距離能力)共存。」

換句話說,只要 SerDes 能支持 1–7 公尺的電連線,光學的滲透點就會被延後。而真正的突破點,必須來自 定義新的短距光學電氣介面標準


4. Ethernet vs PCIe:協定融合的前兆

Kosis 展示了 Ethernet 與 PCIe 的演進對比圖:

  • Ethernet 正邁向 200G/lane,但銅纜距離已大幅縮短。

  • PCIe 雖維持長距 chip-to-chip 連線,但必須仰賴 retimer。

他提出一個有趣的方向:

「未來可能會出現 Ethernet + PCIe Hybrid Fabric,結合乙太網的模組化與 PCIe 的流量控制與低延遲特性。」

這正呼應了目前產業內的 UALink 與 UltraEthernet Consortium (UEC) 兩大趨勢,雙方都試圖融合通訊協定與記憶體語意 (Load/Store)。


5. Channel Design 的關鍵:從 PCB 到 Cable-on-Board

隨著通道損耗 (Insertion Loss) 增加,Amphenol 強調通道設計正出現根本性轉變:

  • 傳統 PCB 走線已達極限(在 200G/lane 時接近 30 dB)。

  • 新一代設計導入 Copper Cable on Board (CCoB) 與 Hybrid Package Integration,在 PCB 內嵌入銅線以減少反射與插損。

Kosis 展示了兩種整合路線:

  1. 短距離光電混合封裝(Copper + Optics on Package):在相同 footprint 中實現光/電雙通道。

  2. 全光模組轉換:將 E/O 轉換點前移,縮短電距離、降低功耗。

這些概念正是未來 NPO (Near-Packaged Optics) 的雛形。


6. 功耗與機架挑戰:Half-Megawatt Racks

Kosis 以 OCP Open Accelerator 2.0 為例指出:

  • 現有 8 GPU 機架已接近 50kW。

  • 未來高密度機架(約 500 GPUs)功率將達 0.5 MW

這讓現有銅纜與 PCB 設計面臨冷卻與 EMI 的極限。

因此,未來的熱與電瓶頸反而成為光互連滲透的最佳契機。

Amphenol 建議:在這樣的高功率環境中,應重新定義電通道預算(Electrical Channel Budget),主動規劃短距光通道以緩解熱與訊號完整性壓力。


7. 呼籲:建立短距光互連標準

Kosis 最後提出明確的行動呼籲:

「產業需要新的 Physical Layer Spec for Short-Reach Optics——明確定義 E/O 轉換距離與電通道長度,才能真正觸發光學替代銅纜的 tipping point。」

他建議 OCP、OIF、PCI-SIG 與 IEEE 應聯手定義一組能支援短距光電轉換的統一規範,讓 CPO、NPO、Pluggable 與 Onboard Optics 能在相同設計語言下共存。


總結

Amphenol 在 OCP 2025 的觀點相當務實:

光互連要取代銅,不是靠成本或效能競爭,而是靠通道定義與系統設計重新調整。

當機架功率、GPU 密度與頻寬持續暴漲時,短距光互連將從可選方案變成結構性需求

「Thinking Outside the Rack」的真正含義,是跳脫傳統機架邏輯,讓光互連成為系統設計的一部分,而非外掛式元件。

延伸觀點

  1. 技術影響

    • Amphenol 的提案標誌著「NPO 與短距光互連正式被視為 Scale-Up 架構核心」,這與 Broadcom 的 CPO、Credo 的銅纜策略形成鮮明對比。

    • 若新的 Short-Reach 標準誕生,將為 SiPh、VCSEL、EML 等多光源技術創造共通平台。

  2. 供應鏈觀察

    • Amphenol 既是連接器與線纜巨頭,也是標準推動者,這讓它在未來光電混合設計中具有主導話語權。

    • 若 OCP 與 OIF 聯手制定短距光通道標準,Amphenol 有望成為 機架層級光電連接規範的橋樑企業

  3. 市場趨勢

    • 「Short-Reach Optics」將成為光通訊產業的下一個增長焦點,尤其在 AI Training Rack、CXL Memory Fabric、GPU Backplane 等領域。

    • 2026–2028 年之間,光模組將從交換機走向 GPU 模組內部,這將是光學應用最大的一次範式轉移。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OCP Global Summit 2025_Broadcom_Interconnect Options for Ethernet Scale-Up Networks

前言 在今年的 OCP Global Summit 上, Broadcom  再次展現了它在 AI 網路架構中的主導地位。由  Tomahawk 系列產品負責人 Pete Delbecq  主講的這場演說,主題聚焦在: 如何讓 Ethernet 成為 Scale-Up 網路(機架內或叢集內 GPU 通訊)的核心骨幹。 這不僅是技術演進的問題,更是產業策略的轉折點——Broadcom 正在推動一個新

 
 
 
OCP Global Summit 2025_Terahop_Optics for Scale-Up

前言 在 OCP Global Summit 2025 上,Terahop 聚焦於一個核心主題: 「Scale-Up Optics」——當光學連結從機架間走進 GPU 集群內部。 演講中強調,AI 訓練與推論集群的規模與頻寬需求正推動光學應用從「Scale-Out」(跨機架)進化到「Scale-Up」(機架內),而未來更將延伸到「Scale-Across」(跨資料中心)。這是光通訊產業在 AI 時

 
 
 
OCP Global Summit 2025_Credo_Wired for Success: Enhancing AI Cluster Reliability with Copper Cables

前言 在 OCP Global Summit 2025 上, Credo  帶來了一個看似傳統、卻在 AI 時代重新被重視的主題—— 銅纜(Copper)在 AI 資料中心的角色回歸 。 當業界普遍關注光互連(Optical Interconnect)與 CPO 技術時,Credo 以實際部署數據與可靠性分析指出: 在 GPU 密集叢集的近距離連接中,銅纜不僅依然可行,甚至是提高可靠度的關鍵選項。

 
 
 

留言


  • Facebook
  • Instagram

©2021 by DRFLYOUT.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