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ECOC 2025 技術焦點: 哪種調變器技術將主導次世代光收發模組?——系統需求與技術競爭全解析

前言

隨著數據中心與 AI 訓練集群的規模急遽擴張,光收發器的傳輸速率正快速推進至 400G、800G,甚至 1.6T 以上的等級。這些應用對調變器(Modulator)提出了更嚴苛的需求,包括更高的頻寬、更低的功耗、更小的尺寸以及可與矽光子平台整合的能力。

在 ECOC 2025 的專題工作坊中,來自產業與學界的專家齊聚,針對「哪種調變器技術將在次世代光收發模組中勝出」展開深入討論。研討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於系統與應用需求,第二部分則檢視各種調變器技術的最新發展。

ree

內容

LightCounting(Roy Rubenstein)——市場與應用視角

Roy Rubenstein 從市場調研角度指出,隨著 AI 與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中心對光連結的需求暴增。這些需求不僅僅是單純的速率提升,更涉及 功耗、成本、與可擴展性。他強調調變器技術的選擇,必須考慮到最終量產能否支持高需求市場,而非僅僅依賴實驗室性能。從 LightCounting 的觀點來看,技術成熟度與量產能力 將是決定哪種調變器勝出的核心要素。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Nubis Communications(Marco Lamponi)——系統架構與 CPO 驅動

Marco Lamponi 聚焦於 模組與系統架構轉變,特別是隨著 CPO(Co-Packaged Optics)的興起,調變器的整合度、封裝方式與光電協同設計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他指出,傳統 pluggable optics 雖能快速滿足市場需求,但在 AI 與大規模 HPC 應用中,CPO 將大幅降低功耗與連結瓶頸。Nubis 的觀點是,調變器的競爭力將取決於其是否能在 CPO 環境下有效與 ASIC/Driver 整合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NVIDIA(Liron Gantz)——AI 驅動下的系統需求

Liron Gantz 從 NVIDIA 的應用角度出發,強調 低延遲、高可靠性 與 功耗受限 是 AI 集群的關鍵需求。NVIDIA 在 GPU 互連與資料中心網路上,觀察到調變器不僅要能達到高速率(>400G per λ),還要兼顧 整體系統效率。他特別提到,調變器與 DSP 的協同設計 將變得比單純追求頻寬更重要。對 NVIDIA 而言,選擇技術的標準不只是性能,而是能否在 scale-out 與 scale-up 架構 中滿足實際部署需求。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Coherent Corp.(Anna Tatarczak)——InP 與混合集成的平衡

Anna Tatarczak 分享了 InP 與混合集成調變器 的發展方向。Coherent 的策略是延續 InP 在雷射與調變器的優勢,並探索與矽光子平台的混合集成,以降低封裝複雜度與成本。她指出,對於企業級與雲端市場,可靠性、成熟度與供應鏈完整性 常常比極端性能更重要。Coherent 的觀點是,InP/Hybrid 技術提供一條較為務實的路徑,既能維持高性能,又能快速導入市場。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IMEC – Ghent University(Peter Ossieur)——學術與技術成熟度

Peter Ossieur 從 IMEC 與 Ghent University 的研究角度,討論了調變器技術演進的關鍵:製程轉移與產業接受度。他認為,很多新興材料與結構在實驗室已展現驚人數據,但要進入產業量產,需要解決 良率、製程相容性、以及長期可靠性。IMEC 的觀點是,技術成熟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 TRL) 才是決定哪個技術能真正進入市場的核心。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ETH Zürich(Jürg Leuthold)——Plasmonic 調變器的挑戰與機會

Jürg Leuthold 介紹了 plasmonic modulators 的最新成果。他指出,雖然金屬導光通常被視為高損耗,但若結構設計得當,可利用其 低 RC 時常數 與 高非線性效應,達到超高頻寬(>500 GHz,甚至接近 1 THz)。他的團隊已實現 亞 1V 驅動電壓僅數微米尺寸的 Mach-Zehnder 與環形調變器,並展示了 100 km 無 DSP 傳輸 的實驗。他承認 plasmonic 有 損耗與量產挑戰,但強調這就像電動車初期一樣,若產業願意投入,將可能顛覆傳統矽光子與 InP 的格局。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KIT(Christian Koos)——SOH 與 TFLT 的雙軌策略

Christian Koos 詳細比較了 Silicon-Organic Hybrid (SOH) 與 Thin-Film Lithium Tantalate (TFLT)

  • SOH 優勢:超低驅動電壓(數百 mV)、高效 VπL、可直接與 CMOS 驅動相容,並能與矽光子無縫整合。他展示了 112G 直接 CMOS 驅動的實驗結果,功耗僅 10–20 fJ/bit。

  • SOH 挑戰:有機材料的熱與光化學穩定性仍需更多數據,目前最佳封裝可達 6,000 小時@85°C,正努力提升至 125°C。

  • TFLT 優勢:比 TFLN 擁有更低 RF 損耗、更穩定的偏壓點,並且已廣泛用於手機濾波器,具備潛在的 低成本與高可靠性

    他認為,SOH 適合高度整合與低功耗應用,而 TFLT 則適合高功率、高可靠性需求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Liobate(Xinlun Cai)——TFLN 的高性能潛力

Xinlun Cai 報告了 Thin-Film Lithium Niobate (TFLN) 在高速傳輸中的應用。他強調:

  • 優勢:TFLN 具備高性能(>110 GHz 頻寬)、低半波電壓(Vπ < 2.5V)、良好的設計彈性(支援單端/差分驅動),且在 PAM4 與相干傳輸應用中展現潛力。

  • 挑戰:目前仍難以整合光檢測器(PD),需要透過 InP/SiGe 異質封裝解決。此外,市場接受度仍在建立,需要更多可靠性數據(目前約 5,000 小時)。

  • 進展:Liobate 已能製作 6 吋與 8 吋晶圓,並與業界合作展示 400G 傳輸模組,證明 TFLN 已逐漸邁向商用。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OpenLight(Molly Piels)——InP 異質整合平台

Molly Piels 從 OpenLight 的角度,強調 InP 異質整合平台 的獨特優勢:

  • 平台特性:不僅僅是調變器,還能同時整合 雷射、PD、SOA,形成完整光子平台。

  • 目前性能:95 GHz 單端頻寬、600 µm 長度、功耗約 1–2 pJ/bit,並已通過 GR-468 可靠性測試。

  • 挑戰:在 差分驅動 上存在頻寬下降的問題,需要更先進的封裝(如 3D 整合)來解決。

    她認為,InP 平台的最大價值是 完整解決方案,而非單一元件性能,因此非常適合大規模量產與系統部署。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Mitsubishi Electric(Mizuki Shirao)——EML 的持續優勢與轉型挑戰

Mizuki Shirao 強調 Electro-absorption Modulated Laser (EML) 仍然是當前 pluggable optics 的主力技術:

  • 技術優勢:高 MESA 結構設計,能保持高光侷限度並降低電容,頻寬可達 >100 GHz。

  • 封裝創新:採用 AlN + 玻璃混合基板,將 RF 線路與散熱基板分離,實現低電感與高散熱,展示了超過 110 GHz 的模組。

  • 發展方向:展示了雙通道 EML 整合晶片,達到 224 Gbps x2,且無明顯串擾。

  • 挑戰:在 CPO 應用中,EML 的 雷射整合反而成為劣勢,因為可靠性與維護性要求外部光源(ELS)。因此,EML 必須透過封裝與系統架構轉變,才能適應未來。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總結

此次工作坊顯示,沒有單一調變器技術能全面主宰次世代市場。不同技術各有優勢與短板:

  • Plasmonic:超高速、極小尺寸,但仍面臨損耗與量產挑戰。

  • SOH / 有機材料:超低電壓驅動,與 CMOS 高度相容,但需證明長期可靠性。

  • TFLT / TFLN:高性能、良好成本結構,適合相干通訊,但整合度與市場接受度仍在建立。

  • InP 異質整合:提供完整平台優勢,但封裝與差分驅動仍待突破。

  • EML:成熟可靠,適合當前 pluggable optics,但在未來 CPO 時代需重新思考雷射配置。

最終的勝出者,很可能不是單一材料或技術,而是能 在系統、封裝與供應鏈之間找到最佳平衡的方案


Q&A 精彩細節

ETH Zürich(Jürg Leuthold)——Plasmonic 的挑戰

  • 問題焦點:plasmonic 調變器雖然頻寬驚人,但業界最關心的是 高損耗、良率與規模化

  • 回應:Leuthold 承認早期元件有高達 40 dB 損耗,但現在已降低至 6 dB 以下,多數來自光纖耦合而非本質。他強調目前實驗室良率約 50%,但若產業投入可大幅改善。他直言:「最大的阻礙不是物理極限,而是產業的保守與信念問題。」

KIT(Christian Koos)——SOH 與 TFLT 的可靠性

  • 問題焦點:有機材料(SOH)是否能承受長期高溫與封裝過程?

  • 回應:Koos 表示 SOH 已在 85°C 下測試超過 6,000 小時,正在提升至 125°C;短時間 reflow 是挑戰,但可透過交聯聚合物與封裝工程解決。他也坦承 材料偏壓漂移 仍存在,但可透過分子設計與材料優化改善。對於 TFLT,他認為無明顯可靠性問題,因其基材已廣泛應用於手機 RF 濾波器。

Liobate(Xinlun Cai)——TFLN 的量產與差分驅動

  • 問題焦點:TFLN 在大尺寸晶圓上的一致性與差分驅動的可行性。

  • 回應:Xinlun 承認目前月產能 1,000 片晶圓仍是計畫階段,尚未達量產水準。他展示了同晶圓內性能一致性的數據,並強調團隊正在開發新結構以提升差分驅動穩定性。對於 PD 整合,他表示正在平行研究 SiGe PD 與 III-V PD,以解決目前的限制。

OpenLight(Molly Piels)——InP 平台的差分挑戰與成本

  • 問題焦點:InP 異質整合調變器在差分驅動下頻寬下降,以及製程成本。

  • 回應:Piels 解釋,由於 RF 結構,頻寬會下降約 30–40%,但在 100G 與 200G 系統中仍可接受,400G 需要優化。她認為真正的突破點在 3D 封裝與 driver 共封裝。在成本上,InP 晶圓製程比純 SiPh 複雜,但可透過 Tower 這類成熟代工場進行量產,並已通過 GR-468 可靠性標準。

Mitsubishi Electric(Mizuki Shirao)——EML 在 CPO 的限制

  • 問題焦點:EML 雖適合 pluggable,但在 CPO 與高溫環境下是否仍具優勢?

  • 回應:Shirao 表示,EML 的強項在於 雷射與調變器的單晶片整合,非常適合 pluggable。但在 CPO 中,因為維護與可靠性需求,雷射往往需要外置(ELS)。因此,未來 EML 在 CPO 的應用需仰賴 封裝創新(如異質整合或雷射外置設計),否則將失去競爭力。他同時展示了整合微透鏡與多通道 EML 的成果,證明 EML 仍有進一步發展空間。

全體共識與討論

  • 標準化需求:多位講者認為,產業需要制定 模組級黑盒標準,否則每家公司都要與客戶反覆磨合,浪費時間與成本。OIF 與新興的 Advanced Photonics Coalition 被點名為可能的推動者。

  • 功耗定義:大家一致認為,不應單獨報告調變器的 fJ/bit,而應該包含 Driver + Modulator 的整體功耗

  • 應用差異:普遍認為 Pluggable、CPO、Coherent Line 系統 對調變器的需求差異巨大,未來不會有單一技術稱霸,而是多技術並存,各自對應不同應用場景。

留言


  • Facebook
  • Instagram

©2021 by DRFLYOUT.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