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C 2025 The 51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Optical Communication 參展心得總整理
- drshawnchang
- 10月3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前言
ECOC 2025 展示了光通訊產業在 AI 浪潮下的快速演進。隨著生成式 AI 與大規模 GPU 集群的崛起,資料中心對頻寬、能效與可靠性的要求全面提升,光模組與網路架構因此成為產業焦點。從 400G/lane 到 448G 的技術門檻突破、從 pluggable 到 LPO 與 CPO 的架構選擇、再到 OCS 與相干技術在 AI 網路中的角色,整個生態系正呈現多元且競合的局面。各大廠商與標準組織(Omia、Cignal AI、OIF、IEEE、Meta、Huawei、Coherent 等)分別從市場規模、技術瓶頸與產業路徑提供觀點,形成了對未來 5–10 年光通訊發展的全貌。本報告將重點彙整五大議題:AI 推動力、400G/lane 與 448G 電氣介面、模組與封裝多樣化、能效與可靠性、網路架構探索,並對市場預測與技術演進做系統化整理。

五大重點
1. AI 是光通訊的最大推力
幾乎所有演講(Omia、Cignal AI、PhotoniX AI、Source Photonics)都指向:AI 投資與 GPU 集群需求正推動光模組市場爆炸成長。(Omia/Cignal AI/PhotoniX AI/Source Photonics)
CAPEX 規模達數千億美元,AI 將成為光模組市場的主要增長來源。(Omia/Cignal AI)
2. 400G/Lane 與 448G 是產業關鍵門檻
400G/lane → 1.6T / 3.2T 是必經路徑;元件面臨 >100 GHz 的調製/接收頻寬挑戰。(Huawei/Synopsys/Source Photonics)
電氣介面 448G 同步演進;FEC 與 PAM4 vs. PAM6/8 的選擇決定延遲與功耗。(Synopsys/IEEE)
3. 模組與封裝:多路並存
Pluggable:仍是主流,部署與維護彈性大。(Eoptolink/Cisco/Meta)
LPO:能效優於 retimed pluggable,800G→1.6T 已見節能幅度。(Meta/Cisco)
CPO:能效與密度最佳,但散熱、可靠性、維護為最大挑戰。(Meta/Broadcom+Corning)
未來格局將是 Pluggable + LPO + CPO 混合共存。(Omia/Cisco)
4. 能效與可靠性成為核心 KPI
Hyperscaler 目標:<4 pJ/bit、>2 Tbps/mm shoreline density。(OIF)
GPU 集群對延遲與 BER極敏感;重傳會顯著拖慢訓練效率。(OIF/Meta)
系統可靠性需達 ASIC 等級或更高,避免光學成為瓶頸。(Meta/Broadcom+Corning)
5. 未來網路架構的分歧探索
務實派:chiplet 化、SiPh+EML/MRM 混合、漸進演進。(PhotoniX AI/Huawei/Coherent)
顛覆派:純光子 AI 網路,嘗試移除電封包交換。(Oriole Networks)
標準化:IEEE 與 OIF 對 Ethernet/Coherent 的迭代加速;互通性與協同是落地關鍵。(IEEE/OIF/Marvell)
ECOC2025 光通訊市場總覽
1. Datacom(資料中心光模組)
2023→2024:產業年增長 ~43%;2025 Q1 Datacom 佔63%營收、Q2 升至65%;滾動年營收 $6B→$12B、兩年翻倍。(Omia)
高速模組出貨量:2024 ~2,250 萬顆 → 2025 ~3,900 萬顆。(Cignal AI)
1.6T 模組:2025 H1 已出貨**~2 萬顆**,全年預測**~50 萬顆**。(Panel:Cisco/China Telecom/Broadcom/Terahop)
市場金額:2025 ~$15B → 2029 ~$24B。(Cignal AI)
價格目標:高速模組單價朝 $0.5/Gbps 逼近,2025 年內已兩次議價。(Cignal AI)
3.2T 時點:2029 才進入實質量產接棒 1.6T。(Cignal AI/Huawei)
2. Telecom / 相干(含 ZR / ZR+)
市場規模:2025 ~$5B → 2029 ~$8B。(Cignal AI)
部署進展:
400ZR 已商用。(OIF)
800ZR 在 2024–2025 成為主力。(OIF/Marvell)
1600ZR 目標 2026 完成規範、2027–2028 開始導入。(OIF/Marvell)
3. OCS(Optical Circuit Switching)
Google 部署效益:功耗 40%、成本 30%、吞吐 +30%。(Google,在 OIF 場次引用)
市場規模:
2029 ~$1.6B。(Cignal AI,保守估)
2030 ~$2B。(Coherent)
4. 技術選項與市場區隔
Scale-Out(跨機櫃/跨資料中心):
現為 800G pluggable 主力,2026–2028 過渡到 1.6T pluggable。(Cignal AI/Omia)
10 km 以 ZR 補位。(Marvell/OIF)
Scale-Up(機櫃內 1–20 m):
2024–2025 仍以銅為主、reach 已縮至 1–2 m。(Synopsys/OIF)
2026–2027 開始光化(LPO/CPO/Chiplet Optics/1060 nm SM-VCSEL+MCF)。(Meta/PhotoniX AI/Furukawa/Tokyo Institute of Science)
2–40 km 灰區:
Coherent Lite 視為候選,面向園區/校區 DCI 與 OCS fabrics。(Marvell/OIF)
市場方向整理(重點回顧)
Datacom 是主戰場:2025–2029 市場 $15B→$24B,單位量 2,250 萬→3,900 萬。(Cignal AI)
1.6T 是當前爆點:2025 已有 ~2 萬顆出貨,全年 ~50 萬顆。(Panel)
3.2T 在 2029 才真正成為主流。(Cignal AI/Huawei)
相干市場較小但穩定:2025 ~$5B → 2029 ~$8B,核心在 800ZR、1600ZR。(Cignal AI/OIF/Marvell)
OCS 是新增量:到 2029–2030 年 $1.6–2B,驅動點是能效與拓撲簡化。(Cignal AI/Coherent)
為什麼 ZR Coherent 越來越重要(含市場)
技術與架構驅動
AI DCI 需求:>95% 的 DC 間距在 ≤120 km,IMDD reach 不足,400/800ZR 剛好卡位。(Cignal AI/OIF)
IMDD 距離瓶頸:速率翻倍距離約縮四倍,逐步被限於 ≤10 km;ZR 補上 10–120 km+。(Marvell)
標準成熟:400ZR(2020) → 800ZR(2024) 生態完整;1600ZR 2027–2028 導入、推動 IP-over-DWDM。(OIF)
可維護性/可靠性:可插拔相干 + DSP/FEC 控誤碼,符合 AI workload 高可靠性需求。(Marvell/OIF)
市場規模(含 ZR)
2025 ~$5B → 2029 ~$8B。(Cignal AI)
2024–2026 增長主動能來自 800ZR;1600ZR 於 2027–2028 帶來新一波替換傳統轉發器的浪潮。(OIF/Cignal AI/Marvell)
Scale-Up 與 Scale-Out 的需求、時間點、與市場大小差異
1. 定義與需求差異
Scale-Up(機櫃內 GPU 互連)
範圍:1–20 m;多為同櫃/同排 GPU-to-GPU。
需求:極低延遲、高密度、高散熱能力;銅纜 reach 隨速率提升迅速下降。(Synopsys/OIF)
技術形態:CPO、LPO、短距 IMDD、SiPh/VCSEL chiplet。
Scale-Out(跨機櫃/跨 Pod)
範圍:數十至數百米,延伸至 DCI(10–120 km)。
需求:長距離光學必然、可維護性優先、巨量頻寬。(Cignal AI/OIF)
技術形態:Pluggable 800G/1.6T、ZR/ZR+,部分探索 CPO。
2. 發生時間點
Scale-Up
2024–2026:銅纜為主,但 reach/功耗受限。(Synopsys/OIF)
~2026–2027:新一代 GPU pod 推動光化 Scale-Up(CPO/短距光模組)。(Meta/Cisco)
~2028+:光電混合架構、超級 GPU pod 需光互連。
Scale-Out
2025:800G pluggable 主流,1.6T 開始驗證。(Cignal AI/Omia)
2026–2028:1.6T 大規模部署,DCI 以 800/1600ZR 為主。(OIF/Marvell)
2029–2030:3.2T 商用,AI 網路主導數據中心基礎設施。(Cignal AI/Huawei)
3. 市場大小差異
Scale-Up:新興市場(SAM 擴展),頻寬需求為傳統 CPU bus 100×。(PhotoniX AI)
Scale-Out:既有市場(Datacom→AI Fabric),2024–2025 為拐點,800G 主流;2030 前 Datacom 由 AI 網路全面主導。(Omia)
2025 Datacom 模組 ~$23B、2030 ~$30B,主要來自 Scale-Out;Scale-Up 增長更快、占比逐步提升。(Omia/Cignal AI)
Scale-Up:技術選項與進展
1. 銅纜(DAC/ACC/AEC)
今日幾乎 100%;但 200G→400G→800G/lane 下 reach 已縮到 1–2 m。(Synopsys/OIF)
2. LPO/LRO
較 retimed pluggable 省電 ~20–30%;可維護性佳,但互通生態仍在追趕。(Meta/Cisco)
3. CPO/NPO
相較 pluggable 省電 ~65%,較 LPO 再省 ~35%;但維護/量產/散熱挑戰大;已累積 >1,500 萬小時 壽命數據。(Meta)
102.4T CPO 系統目標 ≥1 Tb/s/mm shoreline density。(Broadcom+Corning)
4. CPC/On-board/Chiplet Optics
以極短距銅或板上光學平衡功耗與維護;chiplet 形態提升彈性。(PhotoniX AI/Cisco)
5. 材料與調製
SiPh+EML/MZM(>100 GHz)、MRM(低功耗但需溫控/線性化)、TFLN(超寬頻但成本/整合待解)。(Huawei/Source Photonics/fibeReality/Coherent)
時間線
2024–2025:銅仍主流、LPO 起量。(Synopsys/Meta/Cisco)
2026–2027:CPO/NPO 試點商用。(Meta/Broadcom)
2028+:混合/Chiplet 可能成主流。(PhotoniX AI)
VCSEL(在 Scale-Up 的角色)
1. 定位
短距高能效、低成本與高通道密度;傳統 850 nm 多模受限於 <100 m。
2. 新進展
1060 nm 單模 VCSEL + 多核心光纖(MCF):
Tokyo Institute of Science:2.88 Tbps(16×180 Gbps)@500 m。(Tokyo Institute of Science)
Furukawa:50 Gbaud×16ch CPO,2 km 傳輸、3.95 fJ/bit,能效優於許多 SiPh CPO。(Furukawa)
3. 技術挑戰
要上 400G/lane 仍需頻寬與可靠性突破;長期高溫壽命需驗證。
4. 與其他技術比較
相對 EML/SiPh:成本與能效有優勢,但 reach/頻寬略遜。
相對 MRM/TFLN:更適合短距大規模整合;後者更適合高頻寬。
在 1–20 m 的 Scale-Up 場景已是具吸引力的低功耗路線。(Furukawa/Tokyo Institute of Science)
為什麼需要 OCS
1. 傳統電交換的瓶頸
多層 O-E-O 帶來高功耗/高延遲/高成本;排隊延遲不穩定,影響同步的 AI collective。(OIF/Google)
2. AI 網路特性
長時大流量(elephant flows)+高度同步:任一鏈路慢即拖慢整體。
3. 能效與成本優勢
Google 實測:功耗 40%、成本 30%、吞吐 +30%。(Google,在 OIF 場次引用)
4. 架構簡化與可靠性
拓撲扁平化、少有源器件、故障域更小;與純光子網路願景協同。(Oriole Networks)
5. 現況與挑戰
Google OCS 已規模化,但重構時間以小時/天計;新創嘗試 ns 級光交換,需軟體與成本體系配合。(Google/Oriole Networks)
調製器技術比較:優缺點與進展(速覽)
1. SiPh-MZM(Mach-Zehnder Modulator)
優點:成熟可靠、400/800G 主力、與 CMOS 相容。(Huawei)
缺點:體積大、驅動電壓與功耗偏高、成本高。
進展:已是 200G/lane 主力,展示 >110 GHz,可支援 400G/lane(封裝挑戰大)。(Huawei)
2. MRM(Micro-Ring Modulator)
優點:尺寸小、密度高、功耗低,適合 CPO/chiplet。(fibeReality/PhotoniX AI)
缺點:溫度敏感需加熱調諧、頻寬 ~40 GHz、線性度不足。
進展:已展示 200G PAM4;要達 400G/lane 需溫控/線性化突破。
3. EML(Electro-Absorption Modulated Laser)
優點:單芯片緊湊、高頻寬(~100 GHz)、適合 2–10 km。(Huawei/Source Photonics)
缺點:成本較高、溫穩有限、輸出功率偏低。
進展:400G/800G LR 主力;支撐 448G/lane、1.6T/3.2T FR/LR。(Huawei/Source Photonics)
4. VCSEL(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
優點:成本最低、能效極佳(fJ/bit 級)、短距大量部署。
缺點:頻寬 ~40 GHz、多模干擾、傳統距離 <100 m。
進展:1060 nm 單模 + MCF 可達 2 km、2.88 Tbps;3.95 fJ/bit 能效佳,仍需 400G/lane 與壽命突破。(Furukawa/Tokyo Institute of Science)
5. TFLN(薄膜鋰鈮酸鋰)
優點:>100 GHz、低 Vπ、高線性,適合高階調變。(Coherent/fibeReality)
缺點:成本高、與 Si CMOS 整合度不足、良率挑戰。
進展:已展示 >100 GHz,具 400G/lane 以上潛力,尚未大規模量產。
6. InP(磷化銦)
優點:高頻寬,可與 SOA 整合。
缺點:成本高、集成度有限、功耗劣於 SiPh。
進展:相干領域穩定,Datacom 逐被 SiPh/EML 取代,更適合 Telecom 長距。(Marvell/OIF)
能效(Energy Efficiency)與熱管理(Thermal Management)
1. 為何成為首要指標
AI 工廠中光互連能耗佔比上升至 20–30%;若不壓低,將侵蝕 GPU 可用功率。(OIF/Meta)
Hyperscaler KPI:<4 pJ/bit、>2 Tbps/mm。(OIF)
2. 模組功耗來源
DSP(相干 5–15 W)、Driver/TIA(每通道 200–400 mW)、雷射/泵浦、TEC/冷卻(可占 25–30%)、MRM 加熱器等。(Meta/Lumentum/Source Photonics)
3. 技術層面節能手段
架構:LPO(相對 retimed 省 ~30%)、CPO(相對 pluggable 省 ~65%,相對 LPO 再省 ~35%)。(Meta)
元件整合:4-in-1 泵浦共用 TEC(節 25%+ 冷卻功耗)、DGE+OCM 集成、EML 差分驅動 ~1V。(Lumentum/Source Photonics)
調變/FEC:短距 IMDD 更省電;高階 PAM 省帶寬但增加 FEC/DSP 功耗與延遲。(IEEE/Synopsys)
4. 熱管理
CPO 必須液冷或浸沒冷卻;102.4T CPO 系統需協同設計散熱與光纖走線。(Broadcom+Corning)
空冷逼近極限;液冷(Direct-to-Chip)成主流,浸沒冷卻評估中。(Cisco/Meta/Google)
5. 產業觀點
Meta:CPO 測試顯示**~65% 節能**。
OIF:提出能效地圖與目標。
Cisco:主張「熱設計先行」。
Broadcom+Corning:102.4T CPO 系統化設計示範。
總結
能效是新 KPI(<4 pJ/bit、>2 Tbps/mm)。
大頭在 DSP/泵浦/TEC。
解法:LPO/CPO、泵浦整合、差分驅動、SiPh 集成。
熱管理演進:空冷 → 液冷 → 浸沒冷卻。
可靠性需 ≥ ASIC,否則拖累整體效率。
總結
ECOC 2025 清楚展現光通訊產業的轉型軌跡:AI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驅動需求,Datacom 成為核心戰場,1.6T 與 3.2T 光模組逐步接力,而 ZR 相干與 OCS 技術則填補了更長距離與能效需求。短距的 Scale-Up 正從銅纜轉向光化,中長距的 Scale-Out 以 pluggable 與相干為主,整體市場將在 2025–2030 年間持續擴張。各種調製器技術(MZM、MRM、EML、VCSEL、TFLN、InP)與模組架構(Pluggable、LPO、CPO、Chiplet)不會是單一路線的淘汰賽,而是依應用場景共存演進。最終,能效與可靠性將是評估技術落地的核心 KPI,而標準化與供應鏈成熟度將決定市場導入速度。
總而言之,ECOC 2025 告訴我們:AI 時代的光通訊,不再只是追求速率,而是追求在功耗、延遲、可靠性與成本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這場產業重構將決定未來資料中心與 AI 工廠的基礎樣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