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C 2025 技術焦點:資料通訊調變器發展的十字路口
- drshawnchang
- 10月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前言
在 ECOC 2025 上,市場研究公司 fibeReality, LLC 分享了對於資料中心調變器(modulator)與光互連技術發展的獨到見解。不同於廠商的技術展示,這場演講帶有明顯的評論色彩,針對 光電路交換 (OCS) 的熱潮、CPO 的真實價值、矽光子發展瓶頸 提出了質疑,並討論了「快且窄」與「慢且寬」兩種技術路線的拉鋸。
內容
1. 光電路交換 (OCS) 的爭議
產業熱潮來源:Google 與 CloudLight 的投入引發 OCS 的話題,但演講者質疑其實用性,認為其運維問題嚴重,甚至不排除 Google 未來可能放棄。
批評觀點:OCS 的 hype 類似於網路泡沫時代,市場行銷與顧問服務受益最多,而非真正的營運價值。
產業對比:如果 OCS 真有巨大價值,Amazon 應該早就跟進,但事實上並沒有。
2. CPO 與網路功耗的辯論
NVIDIA 的角色:演講者認為,CPO 的推動更多是 NVIDIA 為了增加交換器營收,而非真正的功耗瓶頸。
功耗比例:據其觀點,網路耗能僅佔整體數據中心功耗的 <5%,CPO 能節省的部分更低於 1%,因此不應過度誇大其價值。
可能的正面效應:CPO 的 hype 至少能維持矽光子的產業關注度,讓 200G 以上的 SiPh 路線保持競爭力。
3. 矽光子的瓶頸與替代方案
200G 的極限:演講者認為,矽光子在 200G/lane 已經接近極限。
潛在路線:
8 × 200G (總速率 1.6T) 的組合仍可能有市場。
InP(磷化銦)與 DFB 雷射 會繼續保持優勢,特別在 1.6T ZR 應用中。
中國廠商可能透過 InP/DFB 的傳統工藝快速切入市場。
4. 調變器發展的困境
快且窄 vs. 慢且寬:
一派支持高頻高速(200G/400G per lane),另一派則認為降低單通道速率、增加通道數更實際。
Google 等超大規模業者(hyperscaler)可能堅持既有方案,而不同客戶的需求差異將增加模組廠與供應商的複雜度。
未來的不確定性:
800G → 1.6T → 3.2T 的過渡可能需要多種組合(200G + 低速通道混合)。
革命性的新調變器技術(例如薄膜材料、非矽平台) 仍遙遠,可能需要 5~8 年才會逐步成熟。
5. 對產業 hype 的警告
「不要相信所謂的範式轉移 (paradigm shift)」:演講者認為,多數材料廠商的敘事帶有行銷成分。
實務標準:只要模組大小、頻寬符合需求,市場會選擇最便宜、最可靠的解決方案,而非追逐「革命性」的新技術。
總結
fibeReality 的演講並非展示新產品,而是提出對產業現況的冷靜觀察:
OCS 的價值存疑:雖然獲得 Google、CloudLight 推動,但實際運營問題可能掩蓋其優勢。
CPO 的意圖:更多來自商業動機(NVIDIA 壟斷策略),而非真正的功耗需求。
矽光子發展瓶頸:200G 已接近極限,未來可能透過混合技術(InP、DFB、SiPh)並存。
調變器的難題:高頻率提升難度大,低速多通道可能是過渡方案,但革命性材料技術仍需數年。
市場務實導向:最終決策取決於成本、可靠性與供應鏈,而非技術 hype。
這場演講提醒我們,在追逐 1.6T 與 3.2T 的過程中,產業需要區分真正的技術突破與市場話術,保持冷靜與務實的態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