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CON2025_Silicon Photonics Summit_SENKO
- simpletechtrend
- 9月1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前言
隨著 AI 計算需求持續增加,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與光電共封裝(CPO, Co-Packaged Optics) 成為資料中心與 AI 基礎設施的關鍵技術。雖然產業普遍認同矽光子與 CPO 的優勢,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仍有許多細節挑戰需要解決,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 光纖與晶片之間的連接方式。
在 SEMICON 2025 矽光子高峰會上,SENKO 聚焦於 可拆卸式光纖連接器(Detachable Fiber-to-Chip Connector),並提出了其專利的 Seat 技術,以解決 對準精度、可重複性、可靠性與測試成本 等挑戰。
內容
1. 為什麼需要可拆卸式連接?
AI 時代的頻寬需求:CPO 能提供功耗與成本優勢,預計在 2026–2027 年間進入實際部署。
挑戰:矽光子模組不僅需要晶片級光學耦合,還涉及 前面板、ELFSP、背板 等完整系統連接。
解法:可拆卸式連接器能降低封裝與測試難度,支援大規模量產。
2. 可拆卸式連接的核心挑戰
SENKO 指出,要讓可拆卸光纖-晶片連接真正可行,需要克服四大問題:
光路建立:確保光纖與晶片間的低損耗傳輸。
精密對準(Precision Alignment):每次插拔後仍需維持次微米級對準精度。
機械結構(Mechanical Design):連接器需兼顧鎖定機構與耐用性。
製程相容性(Process Compatibility):能支援 晶圓級測試(Wafer-level Testing) 與被動對準(Passive Alignment),降低測試與封裝成本。
3. SENKO 的技術解法
光學設計:擴束技術(Expanded Beam)
若直接以 9 µm 核心對準光纖,需要 ±1 µm 的超高精度,幾乎不可能在可拆卸方案中量產。
SENKO 採用 光束擴展至 40–45 µm 的方式,將對準公差放寬至 ±5–7 µm,提升容錯性。
金屬光學結構(Metallic Mirror Integration)
在金屬中直接嵌入球面或凹面反射鏡,重塑光束以降低損耗。
可支援 20–36 通道 的高密度設計,並正開發更多光纖數的版本。
Seat 技術(Elastic Averaging Seat)
SENKO 的專利設計,將對準機制內建於連接器與晶片端的「座(Seat)」結構。
特色:
插拔重複性(Repeatability):僅 0.06–0.07 dB,優於 MPO 連接器。
互換性(Interchangeability):僅 0.09 dB,可支援不同模組與連接器間切換。
支援 被動式對準,不需每次進行昂貴的主動對準(Active Alignment)。
應用案例
與 Marvell 合作展示 XPU 模組。
加入 NVIDIA 光子生態系,支援 GPU 網路架構。
開發 單一連接器可支援 300+ 光纖 的多晶片模組解決方案。
4. 製程與測試優勢
晶圓級測試:Seat 技術能在晶圓階段就安裝 receptacle,並透過被動光學測試進行驗證。
封裝相容性:材料選用與熱膨脹係數匹配(CTE Match to Silicon),可支援迴焊製程。
降低成本:免去昂貴的逐顆主動對準,大幅降低大規模生產的測試成本。
總結
SENKO 在 SEMICON 2025 的演講中,提出了針對 光纖-晶片連接挑戰 的完整解決方案:
以 擴束技術 放寬對準公差。
以 金屬鏡結構 提升光路設計自由度。
以 Seat 技術 實現高重複性、互換性與晶圓級測試能力。
這些技術不僅讓 CPO 更容易進入 量產化階段(2026–2027),也將成為 AI 資料中心光學模組大規模部署的關鍵基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