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800G Optical Transceiver:AI 時代加速下的高速光模組規格總整理

2021年寫了一篇文章:https://www.drflyout.com/post/400g-optical-transceiver-spec 感謝大家的直持與回饋,接下來將進入到800G的時代,因此更新了這篇文章。

從 400G 邁向 800G,不只是速度翻倍,而是整個光通訊產業對 AI 集群、GPU Superpod、Scale-Up / Scale-Out 架構 的全面回應。800G 已經成為 hyperscale data center 的主流採購規格,也是所有光通訊供應鏈最關鍵的技術戰場。

這篇文章是我重新整理後的 800G 光模組技術規格總覽,提供給工程師、投資人與對光通訊有興趣的讀者,快速理解最新形式因素、封裝技術、傳輸距離與產業方向。


1. 為什麼是 800G?

AI 集群的流量需求在 2024–2027 年正式爆炸:

  • 每台 GPU 需要數 Tbps 的 I/O

  • GPU 數量以萬計組成超大規模 cluster

  • 東西向流量(East-West Traffic)佔比超過 80%

這些需求直接推動 800G 成為**中短距(SR / DR)**的光模組主力規格。

最重要的轉變是:

  • 400G → 800G:速度翻倍,但供電與散熱壓力暴增

  • 8-lane PAM4 → 4-lane 200G/lane / 100G/lane

  • 封裝從 DSP + EML → LPO / CPO / SiPh 矽光子


2. 800G 常見 Form Factors:QSFP-DD / OSFP / OSFP-XD

QSFP-DD 800G

Form Factor 特性:

  • 尺寸:18.35 mm × 89.4 mm(雙排金手指)

  • 通道配置:8×100G PAM4(8-lane)

  • 功耗能力:最高 ~16–18W(實務上約 14–16W)

  • 信號介面:使用 8×50/100G 數據通道

  • 散熱機構:以 前端散熱器 + 上蓋導熱為主

  • 插拔方便、相容性高,最容易部署在既有 400G 基礎上。

擴展性現況:

  • 主要極限接近 1.0–1.2T,之後散熱與尺寸會限制再向上延伸

  • 因此 1.6T 後 QSFP-DD 不再是主力

定位:量大、成本低、可替換性強

hyperscaler(Meta / Google)過去大量使用,但 AI cluster 越來越轉向 OSFP。


OSFP 800G

Form Factor 特性:

  • 尺寸:22.58 mm × 107.8 mm(比 QSFP-DD 更大)

  • 通道配置:8×100G 或 4×200G PAM4(依 SR8 / DR8 / FR4 不同)

  • 功耗能力:最高 ~20–24W(熱設計裕度遠大於 QSFP-DD)

  • 散熱設計:支援 更厚散熱片、氣流通道、側面導熱

  • 電氣介面:更穩定的高頻 SI(Signal Integrity)

為什麼 AI switch 多選 OSFP?

  • 更大的散熱能力,可支援 LPO、DSP、WDM、SiPh

  • For 1.6T:OSFP 已推出 OSFP 4.0,支援 200G/lane

  • Broadcom Tomahawk / NVIDIA Spectrum 系列都以 OSFP 為主

擴展性:

  • 800G → 1.6T 是主流路線

  • 3.2T 也仍可使用,但散熱將非常緊繃(偏向 CPO/OIO)

定位:800G–1.6T 時代的主力 Form Factor

AI 交換器實際部署上比 QSFP-DD 更受歡迎。


OSFP-XD (Extreme Density)

Form Factor 特性:

  • 尺寸:宽 32.0 mm × 長 141 mm(明顯更大)

  • 通道配置:設計支援 16×100G / 16×200G(對應 1.6T / 3.2T)

  • 功耗能力:高達 38–45W(依版本不同)

  • 散熱擴展:可使用更大型散熱器、加厚鰭片、風道導流設計

為什麼需要 OSFP-XD?

  • 當速率提升到 1.6T / 3.2T,原本 OSFP 的功耗與散熱會不足

  • 特別是 WDM 矽光子 + 大功率 CW laser + 高速 driver/TIA 的組合

  • XD 用更大的物理空間換取更好的 SI 與熱管理

擴展性:

  • 直接規格化面向 1.6T / 3.2T / 6.4T 未來需求

  • 多家廠商已展示 OSFP-XD 3.2T demo(Coherent、InnoLight 等)

定位:真正面向 1.6T–3.2T 的高密度模組規格

對 800G 來說屬於「保留升級線」,非主力規格。

形式

尺寸

功耗能力

Lane 數

適用速度

散熱能力

Roadmap

QSFP-DD

18.35×89.4 mm

16–18W

8×100G

400G / 800G

★★★☆☆

到 1.0T 停止

OSFP

22.58×107.8 mm

20–24W

8×100G / 4×200G

800G / 1.6T

★★★★☆

主流 1.6T

OSFP-XD

32×141 mm

38–45W

16×100G / 16×200G

1.6T / 3.2T

★★★★★

面向 3.2T+


3. 800G 光模組三大主流規格(依距離分類)

800G SR8(短距:≤100 m)

  • 8×100G / 850 nm

  • 多模 MMF

  • 元件:VCSEL、MLA(Multi-lane fiber array)

  • 用途:機櫃內機架間


800G DR8 / DR8+(中距:500 m – 2 km)

  • 8×100G / 1310 nm

  • 單模 SMF

  • 元件:EML、DFB、Silicon Photonics

  • 用途:AI 交換器、Leaf-Spine 架構


800G 2xFR4 / FR4(長距:2 km – 10 km)

  • 使用 WDM (CWDM4)

  • 4×200G PAM4

  • 多半搭配 Silicon Photonics + CW Laser


4. 800G 內部架構:DSP / LPO / SiPh

DSP-based 800G(主流)

  • 可靠、成熟

  • 成本較高、功耗 14–16W 左右

  • 適用:DR8 / FR4


LPO(Linear Pluggable Optics)

  • 不使用 DSP → 大幅降低功耗

  • 但對主機端(NIC/ASIC)線性補償要求極高

LPO 的典型規格:

  • 功耗可進入 8–10W 區間

  • 以 SiPh 收發器 + CW Laser 為主


CPO(Co-packaged Optics)/ OIO(Optical I/O)

  • 最終解:直接把光模組放到 ASIC 旁

  • NVIDIA / Broadcom / Intel / Ayar 都在推


5. 各類 800G 模組的「技術規格比較表」

規格

測試速率

形式

波長

通道配置

距離

常見技術

800G SR8

8×100G PAM4

MMF

850 nm

8 Tx + 8 Rx

70–100 m

VCSEL

800G DR8

8×100G PAM4

SMF

1310 nm

8 Tx + 8 Rx

500 m–2 km

EML / SiPh

800G DR8+

8×100G

SMF

1310 nm

8 ch

2 km

SiPh

800G 2×FR4

4×200G PAM4

SMF

CWDM4

4 ch

2 km

SiPh + CW Laser

800G FR4

4×200G PAM4

SMF

CWDM4

4 ch

10 km

SiPh


6. 功耗現況(2025)

功耗是 800G 最大的戰場之一:

類型

平均功耗

備註

DSP 800G SR8

14–16W

成熟製程、可量產

DSP 800G DR8

16–18W

大量用於 Switch-to-Switch

LPO 800G

8–12W

需要完整的系統及設計

SiPh 800G FR4

14–16W

WDM 帶來額外功耗

CPO 光引擎

比 pluggable 省 35–65%

Data center roadmap 主力

7. 產業面:800G 的供應鏈

上游元件

  • EML vendor:Lumentum、Coherent、Wuhu、Accelink

  • CW Laser:Furukawa、Lumentum、Coherent、TXC

  • Driver/TIA:Broadcom、MaxLinear、MACOM、Semtech

  • DSP:Marvell、Broadcom、Maxlinear、Credo

中游模組

  • Coherent

  • Lumentum

  • InnoLight

  • Accelink

  • Hisense

  • Applied Optoelectronics

  • Eoptolink

Switch ASIC & System

  • Broadcom Tomahawk 系列

  • NVIDIA Spectrum 系列

  • Cisco Silicon One

  • Marvell Teralynx 系列


8. 2025–2027 年產業趨勢(我自己的觀察)

1. LPO 與 DSP 會並存,而不是互相取代

大型資料中心會選擇混用:

短距離用 LPO → 節能

中長距離用 DSP → 穩定


2. SiPh(矽光子)會成為 800G 的主流

因為整合 CW Laser、收發器、調變器的能力更強。


3. 功耗會變成 AI Data Center 的最大痛點

所以 800G 模組會向 CPO / OIO 過渡。


4. 1.6T 會比想像中更快變主流

800G 算是一個「投資回收很快」的過渡規格。


總結:800G 是 AI 時代的「基礎建設」

你可以把 800G 想像成 data center 裡的道路網:

  • AI cluster 早已進入 multi-Tbps 時代

  • 交換器、GPU、NIC 都需要更快的 I/O

  • 800G = 最能兼顧成本、成熟度、效率的解決方案

這個世代的關鍵不是「速度」,而是:

  • 功耗如何降低

  • 封裝如何演進

  • 矽光子如何成為 mainstream

800G 會在 2025–2027 成為最大量產規格,而 1.6T / 3.2T 將接在後面形成下一波趨勢。

  • Facebook
  • Instagram

©2021 by DRFLYOUT.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