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搞懂矽光子光模組:六大介面、核心元件與產業實例全收錄
- drshawnchang
- 7月1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前言
隨著人工智慧與高效能運算的快速發展,資料中心面臨前所未有的頻寬與能耗挑戰。為了因應這股趨勢,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技術正逐步取代傳統光電元件,成為新一代高速、低功耗光通訊模組的核心架構。
然而,矽光子光模組的設計與整合不僅牽涉到 PIC(Photonics IC)、EIC(Electronics IC)、封裝製程與光纖介面,還需要理解從 ASIC 輸出到光訊號傳輸、再到接收與還原的完整資料流與關鍵介面。
本篇文章將由「傳送端(Tx)」至「接收端(Rx)」出發,逐一介紹光模組中的主要元件、對應介面(Interface 1 至 Interface 6)、技術挑戰與業界實例。無論你是從事矽光子開發的工程師,或是想了解 CPO、LPO 等架構差異的決策者,都能從這篇深入淺出的說明中獲得具體的系統性理解。
各元件與介面說明與介紹

ASIC:輸出高速 SerDes 數位訊號(如 56Gbps / 112Gbps per lane)
介面1:通常會經過多個連接器與電的介面,當頻寬越高時損耗越大。
DSP: 是光模組內的數位訊號處理晶片,負責對高速訊號進行調變、錯誤修正與均衡等功能。它處理的是數位訊號,並在必要時透過 DAC 輸出類比訊號給光調變器。隨著資料傳輸速率越來越高,DSP 通常採用先進製程(如 5nm、3nm),以降低功耗並提升效能。例如 Marvell 的 1.6T DSP 已進入 5nm 製程,下一代預計將採用 3nm。DSP在400G以上有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也佔據了光模塊大部分的功耗以及成本。因此才有後續LPO或是CPO的方案,目的都是要移除DSP。
介面2:DSP進入到driver之前的電路,在這裡DSP已經在光模塊內,通常的介面是PCB的走線。
Driver:類比電路,負責將 DAC 輸出的小電壓訊號放大,讓它足以驅動矽光子晶片上的調變器。這個元件必須具備高頻寬與低功耗特性,是連接 DSP 與光調變器之間的橋樑。
介面3:Driver和Modulator的介面,通常非常要求此介面的信號完整性與頻寬。可能採用的方式為金屬打線或是覆晶封裝,後者個頻寬和密度較高。
Modulator:調變器(Modulator)負責將電訊號轉換成光訊號。它同時接收來自雷射的連續光(CW)與來自驅動器的高速電壓訊號。當電壓變化時,調變器會改變光的強度、相位或頻率,從而產生可攜帶資料的光訊號。SiPh Modulator 中,最常見的架構是: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 (MZI): 利用相位差干涉來調整光強度。
Ring Resonator: 體積小、低功耗,但頻寬較小,適合某些應用。
若用於 相干通信(Coherent Optics),Modulator 也會調整光的相位與偏振(QPSK、16QAM)。
另外在此的laser一般來說是外掛的laser,採用標準三五族製程製作,然後透過FAU導入到矽光晶片中,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段的光信號必須用保偏光纖。當然也有廠商直接將三五族集成於矽光子晶片上,像是Intel與Towersemi。
介面4:此時的信號已經轉成光信號,因此會在矽光子波導中傳遞
Coupler:在矽光子光模組中,Coupler(耦合器) 的主要功能是實現 波導光與光纖之間的光能轉換與傳輸。其具體任務包括:
光型轉換(Mode Conversion):
矽波導中的模態為高度約 220nm 的高折射率差 TE 模式,與光纖中的模態差異甚大。Coupler 通常透過 taper 或 grating 結構,進行模態匹配,以提升耦合效率。
連接 Fiber Array:
多通道模組需將多個波導輸出匯聚至 FAU(Fiber Array Unit),Coupler 可協助進行幾何轉換與排列。
多波長分波(如有 WDM):
若為 WDM 系統,Coupler 區域可能整合 AWG 或 MMI Coupler,將不同波長的光從多個波導聚合到一個通道。
介面5:。矽光子模組中將光訊號從晶片耦合至光纖、實現遠距離傳輸的關鍵介面。這通常透過 光學封裝製程,將矽光子晶片與光纖陣列(FAU)精準對準並固定。在製程上,需使用高精度機台完成晶片與 FAU 的三維對準,並以 UV 固化膠封裝固定。由於光不同於電訊號,對界面材料極為敏感,任何氣泡、微粒或折射率不匹配都可能導致光損耗。這種高精度的光學耦合技術一直是光模組廠的專業領域,而對傳統半導體公司而言,在邁入 CPO(Co-Packaged Optics) 世代後,這正是他們不熟悉且需補強的領域之一。
FAU:是一個預先排列好的多芯光纖陣列,常見為 4、8、16 或 32 芯,使用固定的 pitch(如 127 µm 或 250 µm)來對應矽光子晶片上的光輸出波導位置。它的主要功能是將來自矽光子晶片的多通道光訊號準確導入光纖中,進而實現高速、遠距離的光傳輸。FAU 通常以 V-Groove + 玻璃或陶瓷基板構成,搭配高精度研磨端面與光學膠固定,並以 active alignment(主動對準) 技術與矽光子晶片對準,確保耦合效率。在光模組、CPO 模組與矽光子封裝中,FAU 是 Interface 5 的關鍵元件,決定了光耦合效率與量產可靠性。
介面6:光纖跳線,此時光信號已經成功導入到光纖中,IEEE也定義的此介面的規格。
從ASIC一路走到介面六就是一般常見的Tx,傳送端。而接收端Rx則可以從圖的右側一路回來。
介面6:遠處的Tx信號透過光纖傳遞回來。
FAU:一般來說Rx的FAU的設計和Tx一樣,概念是光有可逆性,光怎麼射出就怎麼收回。
介面5:同樣透過封裝製程。和FAU一樣,設計和Tx類似。
Coupler:將光的模態從較大的光纖core轉成較小的矽波導。相同的若為 WDM 系統,Coupler 區域可能整合 AWG 或 MMI Coupler,將不同波長的光從單一波導分流到不同通道。
介面4:矽光子波導中傳遞光信號
Photo-Detector:光信號透光檢測器,將光信號轉成電流信號,光檢測器頻寬會是在Rx信號中關鍵的因子。
介面3:電流信號傳輸到TIA的介面,和driver to modulator一樣,越短越好,若太長可能會有電感效應讓電流信號失真或頻寬降低。
TIA: TIA(Transimpedance Amplifier) 是光接收端中負責將 光電探測器(如 PD, Photodiode)輸出的微弱電流訊號,轉換成電壓訊號 的關鍵模擬電路。
它的核心任務是:
提供高增益,將 pA ~ µA 等級的光電流轉為 mV 等級電壓。
同時具備低雜訊、高頻寬、快速響應等特性,以維持高速資料接收的信號完整性。
在矽光子光模組中,TIA 通常直接與 PD 封裝於同一模組內,並透過後級的 ADC / DSP 做進一步數位處理。它是整個 Rx(接收端)鏈路中不可或缺的模擬前端。
介面2:通常的介面是PCB的走線
DSP: 接收端 DSP 的主要任務是對經過 TIA 放大與 ADC 數位化後的訊號,進行一系列數位訊號處理,以提升訊號品質與還原原始資料。其關鍵功能包括:
均衡(Equalization)
補償通道中由傳輸損耗、色散等造成的訊號失真。常見技術如 FFE(Feed Forward Equalizer)與 DFE(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er)。
時脈與資料恢復(CDR, Clock and Data Recovery)
從失真的資料流中重建時脈訊號,確保位元邊界精準判斷。
錯誤修正(FEC,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利用冗餘碼(如 RS 或 LDPC 編碼)自動修正位元錯誤,提高 BER 容忍度。
解調(Demodulation)
對高階調變格式(如 PAM4 或 QAM)進行解調與位元重建。
信號判決與轉換(Bit Decision & De-mapping)
將模糊的數位值轉換為乾淨的 0 與 1,完成資料恢復。
介面1:通常會經過多個連接器與電的介面,當頻寬越高時損耗越大。
ASIC: 接收 SerDes 數位資料。
以目前常見的名詞來說
Photonics IC, PIC。通常由兩的元素組成
矽光子晶片:又稱Silicon Photonics IC,一般包含modulator,photodetector,與coupler
雷射:三五族製程完成的雷射光源
光與光元件之間的介面通常是波導,光纖,或是光學封裝
Electronics IC, EIC。包含如ASIC, DSP, Driver, TIA等
電與電元件之間的介面通常是PCB走線,連接器,與半導體封裝等,通常也是整體高頻信號損耗最大的地方。
OE Engine: PIC與driver及TIA的組合
Pluggable Optical Transceiver: 將OE Engine加上FAU將光信號導出,加上DSP做數位類比轉換
實例說明
矽光子光模塊 Intel版本
以下圖為例,該圖是intel 1.6T 矽光子光模塊。
Source: Intel 1.6T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
1.6T Driver= Driver
1.6T Transmitter PIC: Intel的矽光子比較特別,他能夠積體化三五族半導體雷射於矽光子晶片上,所以圖示上顯示為單一晶片,意味著這樣的製程會是更緊湊密度更高的方案,但相對要付出的代價是混合式的製程技術以及雷射可靠度的問題。
Transmitter Fiber Assembly Unit:FAU,該方案將Tx與Rx的PIC晶片分開,因此FAU在光模塊中有兩個。
1.6T Transimpedance Amplifier:TIA,從圖上可看到TIA直接堆疊在PIC上,因此對於頻寬的提升是有利的。
1.6T Photodiode Array:Photo-Detector
Receiver Fiber Assembly Unit:FAU,該方案將Tx與Rx的PIC晶片分開,因此FAU在光模塊中有兩個。
NVIDIA CPO
以下圖為例,該圖是NVIDIA提出傳統光模塊+交換機和CPO交換機的差異。CPO的架構是可以省去約3.5倍的功耗。
Source: NVIDIA 原因在於CPO可以大幅縮短介面一的電信號的損耗,也因為損耗少了,原本光模塊(圖上方)的DSP (20W) 可以被移除。
另外也可以從CPO架構看出雷射是外掛的雷射,採用標準三五族製程製作,然後透過FAU導入到矽光晶片中,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段的光信號必須用保偏光纖。放在交換機外可以做好的熱管理,如果有問題可以直接做熱插拔至換。從技術的角度來看Intel的PIC中的SiPh IC和Laser是集成在一起。而NVIDIA的雷射則是獨立出來,後者是目前大部分矽光子常見的方案,無論是光模塊或是CPO交換機都是如此。
Broadcom CPO
下圖是Broadcom 提出CPO要解決介面一的電信號的損耗量化值。可以看到從速率53Gbps到212Gbps。整段介面一的損耗從約7 dB,提升到22 dB。在架構不變的情況下就會需要更高階的DSP來做信號傳輸補償,要付出的代價就是DSP的功耗以及先進製程造成的價格上升。
TSMC COUPE
TSMC的COUPE主要目的是在解決介面5 Coupler與FAU之間封裝的精度以及量產性。從圖上可以看到
COUPE GC:就是矽光子中的Grating Coupler,優點是封裝精度大,但缺點是光是往晶片上方射出,所以光纖需要有特定角度做封裝。
FAU: 前述提到FAU預先排列好的多芯光纖陣列放在V-Groove + 玻璃或陶瓷基板。為了讓後續加工性更佳以及整體模組更緊湊,光纖讓光傳遞的方向跟晶片方向平行是最佳的
為了解決傳輸方向以及封裝精準度,TSMC COUPE利用Silicon的材料作為轉介元件。Lens可以讓光進行整形,提升封裝容忍度。反射面可以讓光傳輸的角度改變。
結語
矽光子光模組的發展正逐步走向更高整合度與更低功耗的方向,從傳統 Pluggable 模組到 LPO,再到 CPO,產業正以極快的速度演進。而在這背後,每一個模組內的元件與介面,從 ASIC 到 FAU,從 DSP 到 Modulator,再到精密封裝技術,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透過本文,希望能讓你對這些元件的功能、彼此間的介面關係,以及產業中真實案例的技術選擇邏輯,有更清晰的理解。
若你在閱讀過程中,對某個實際產品或廠商架構仍有疑問,或是遇到難以理解的矽光子應用案例,歡迎留言或私訊提供給我。我會持續更新並挑選值得探討的案例進行深入分析,也希望這能成為推動產業知識交流的一個小平台。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