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C October 2025 Keynote with NVIDIA CEO Jensen Huang | GTC 2025 華府現場:從「AI 工廠」到 6G,NVIDIA 把整個計算堆疊重新命名了一次
- simpletechtrend
- 10月29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 前言
這場在華盛頓 D.C. 的 GTC(2025/10/28)不是一般的技術發表會,而是把「AI=新型工業基礎設施」這件事講到產業、供應鏈、國家戰略層級。
黃仁勳把 30 年來的 CUDA 生態、GPU 演進、以及 從機房→機架→整廠 的「聯合設計(co-design)」一次攤開:
AI 工廠(AI Factory) 不只是比喻,而是要把 建築、供電、冷卻、機架、網路、軟體、模型 當成一台可最佳化的「巨型電腦」來設計與運營。
🚀 內容重點
一台機架就是一顆「巨型 GPU」:Grace-Blackwell + NVLink-72
架構亮點:Grace CPU + Blackwell GPU + NVLink-72,形成整機架單一計算域。
主打兩件事:效能密度、每個 token 的成本(TCO)。
概念轉變:將模型拆成「專家」,讓更多專家能在同一 NVLink 網域內低延遲互通。
現況:GB300 已量產;下一代 Reuben 架構在實驗室準備中。
💡 不是單純串 GPU,而是把「網內通訊、記憶體帶寬與熱設計」整合最適化。真正的 KPI 變成 token/s × latency × cost per token。
DSX:AI 工廠的「數位分身作業系統」
Omniverse DSX:把土木機電、機房母管線、機架佈局、熱與電模擬、到軟體排程做端到端數位分身。
合作夥伴:Jacobs、Siemens、Schneider、Trane、Vertiv、Bechtel。
目標:縮短建置期、提升上線良率、最大化「單位功率的 token 產出」。
應用:NVIDIA 正在維吉尼亞建立 AI 工廠研究中心。
💬 「先數位、後實體」——大型基礎設施若沒有數位分身,試錯成本會非常高。
量子 × GPU:NVQLink + CUDA-Q
NVQLink 直接把 QPU 與 GPU 超算連結,實現即時量子錯誤校正(QEC)、控制校準與混合模擬。
DOE 合作:能源部將與 NVIDIA 建置七套 AI 超級電腦。
產業意義:未來科學計算會是「加速計算 + AI + 量子」的融合架構。
⚙️ 「量子不取代經典,而是被 GPU 擁抱。」
6G/RAN 回到美國:NVIDIA × Nokia + ARC
ARC(Aerial RAN Computer):結合 Grace CPU、Blackwell GPU、ConnectX NIC。
夥伴:Nokia;NVIDIA 對 Nokia 投資 10 億美元,聯手打造 AI-RAN 與 6G。
意義:
AI for RAN:用強化學習即時最佳化波束、頻譜效率。
AI on RAN:讓基地台成為邊緣 AI 推論平台。
🇺🇸 把通訊技術重新「AI 化」、再「美國製造」。
企業與安全生態:CrowdStrike、Palantir、四大雲
四大雲整合:AWS、GCP、Azure、Oracle 全面整合 CUDA X、NIM、模型庫。
安全 × 資料:
與 CrowdStrike 建立低延遲 AI 安全代理。
與 Palantir 整合以加速 ontology 資料處理。
🧠 把「AI 能力」轉為「企業可審計的服務堆疊」。
實體 AI:工廠、機器人與自駕車
三層電腦架構
GB:訓練
Omniverse:模擬
Jetson/Thor:邊緣推論
案例
與 Foxconn 在休士頓建置 AI 工廠數位分身。
與 Disney Research 開發擬真機器人模擬。
推出 Drive Hyperion「Robo-Taxi Ready」平台,與 Uber 合作接入車隊網路。
🦾 「先在數位分身裡跑通,再下到實體世界。」
🔍 三個關鍵觀察
效能疊代從「晶片世代」變成「工廠世代」
DSX 讓硬體與建築合一,真正的效能單位是整個工廠的 token 成本。
通訊堆疊被 AI 原生化
AI-RAN 讓站點密度與 AI 工作負載對應,從電信延伸到私網與工廠。
量子 × GPU 成為產業共同語言
量子不再是孤島,而是 GPU 生態的可插拔夥伴。
對台灣與光電產業鏈的影響
資料中心基礎設施進入長週期投資
液冷、配電、熱界面材料都將隨 AI 工廠一併成長。
光互連的重要性再提升
NVLink-72 級別的帶寬密度,讓 CPO/OCS/IPoF 成為關鍵。
RAN GPU 化帶動邊緣 AI 應用
私網、工廠 AI-RAN 是下一波硬體設計機會。
量子控制電子學的新需求
測試、低溫模組、超導控制電路都有新應用。
總結
這場 GTC 把 NVIDIA 的主軸講得非常清楚:
用極致的聯合設計,讓整個計算堆疊變成一台「工廠等級」的電腦。
從 NVLink-72、DSX AI 工廠、AI-RAN 到 Quantum,全都圍繞同一核心邏輯:
把電力與冷卻轉化為更有價值的 token。
對我們來說,關鍵就是:
讓「工廠思維」內建到每一個產品與專案流程,從 KPI 開始。




留言